百年黄埔:革命烽火下的体育救国之路

发布时间:2024-06-27 08:56
 
“中山先生有革命 救国天下为公”用心读书杠铃(李祥收藏)
借国家最高领导人在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暨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40周年的贺信之际,笔者怀揣对历史的敬意,以珍藏的黄埔军校体育相关藏品,结合黄埔军校在时代演变中的几次重要战役,分析黄埔军校革命烽火下的体育救国之路。笔者发现,黄埔学生坚定的革命意志、过硬的军事素质、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与黄埔军校重视体育军事思想密不可分。
1.“强种保国”影响下的黄埔军校注重军事体育训练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经前所未有的屈辱和苦难,为踢掉“东亚病夫”的帽子,一群有识之士积极探索拯救国家的道路,近代体育被赋予强国强种、强种强身、保家卫国的时代功能。透过笔者收藏的多件刻有“体育救国”、“健身救国”、“自强不息”字样的奖牌、奖杯、墨盒等藏品可以窥探一二。
 
19世纪末,清政府开始采用以西方的兵式体操为主的军事体育教育训练。严复积极主张西法练兵,在传播军事技术的同时大力推行近代西方军事体育课程。康有为也极力主张军事与体育相结合,以达到强壮士兵的体魄,誓与外强相抗的目的。孙中山提出“强种保国”的体育思想,指出“欲得平和必加强暴”。在这个时期,以强武练兵的军事体育思想,以“强种保国”为目的的学校军事体育思想,以及救亡图存的军事体育思想等对中国近代军事体育的形成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早在1903年就曾在日本青山设立过军事研究所,聘请日本步兵大尉日野熊藏为教授,后来还在东京体育会办过革命军事学校。1911年孙中山等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结束了清朝的统治,但中国并未实现真正的统一和民主,反而饱受帝国主义和军阀的双重压迫。以孙中山为首的民主革命先行者,试图通过教育、体育,求强求富,唤起民众觉醒,实现中华民族振兴。
孙中山认为,20世纪立国于地球上者,群雄争竞,未能至于大同时代,非兵力强盛不能立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创办黄埔军校,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学校。而黄埔军校成立之初就对体育教育给予了极高的重视,特别强调体魄与意志的培养对于革命的重要性。
 
1934年11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队际比赛武装竞走优胜纪念奖牌 校长蒋中正赠
(李祥收藏)
1926年5月中旬,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同学会在广州中山大学体育场召开成立大会,蒋中正任黄埔同学会会长。在黄埔军校的教育内容中,校长蒋介石将体育作为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身为校长的蒋介石秉承孙中山创办学校的宗旨,在对第一期学生训话时强调:“你们现在是要想锻炼成为一个强毅不屈的军人,不先经过一番严厉的训练,怎么可以呢?”蒋介石认为,只有通过艰苦的体育训练,才能培养出具备坚定意志和卓越能力的军人。黄埔军校不仅注重军事理论的教授,更重视实战演练和体能训练,定期举办运动会正是黄埔军校完善其教育体制的重要举措之一。这种办学思想在后续的北伐战争、抗日战争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成为黄埔师生战胜强敌的重要武器。
 
黄埔军校学生体育优良奖牌(李祥收藏)
 
黄埔军校经常举行一些定期的军操汇演,队伍整齐划一,口号铿锵有力,展现了中国军人的气质。
 
“一代黄埔人,半部近代史”,黄埔军校作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璀璨结晶,不仅是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史上的里程碑,更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携手共进的见证。其独特的体育军事思想,深植于当时复杂多变的社会背景之中,紧密贴合了革命斗争的迫切需求,并深刻体现了孙中山等革命先驱的远见卓识和教育理念。黄埔军校的体育教育不仅仅关注身体的形态、健康与机能,更在培养适应战争所需的意志品质和团队合作精神上倾注了巨大心血。正因如此,黄埔军校得以与美国的西点军校、英国的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以及俄罗斯的伏龙芝军事学院并驾齐驱,成为世界四大军校之一。
 
2.黄埔军校与北伐:推动了中国形式上的统一
   北伐是孙中山先生多年的夙愿,从最初开始筹办军校起,就是为以后扫除列强除军阀的北伐战争作准备的。在黄埔军校刚刚建立不久,孙中山先生便发表了《北伐宣言》。而身为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则呼吁“将革命思想传到全中国”。
 
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中学时就拜武术名家韩慕侠为师,学拳练武。革命时期周恩来十分注重身体锻炼,图为延安时期锻炼身体(李祥收藏)
 
西方近代体育对于塑造军人强健的体魄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美国西点军校,体育训练被视为培养军人坚韧不拔的精神、自我控制能力、坚决勇敢和机智灵活性格的重要途径。这些经验为黄埔军校提供了借鉴,使得其在培养优秀军事人才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1936 年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第二届运动大会万公尺奖牌(李祥收藏)
 
黄埔军校对体育训练给予了极高的重视。学员们规定在起床后先整理内务10分钟,随后全总队会在大操场集合进行早操。早操的起始是30分钟的集体跑步,然后各连会分开到各自的小操场,以班或排为单位进行体操训练。体操项目丰富多样,包括跳木马、双杠、单杠、爬高、过天桥以及拳术等,旨在通过这些训练项目提升学员的体能和战斗技能。
 
冯玉祥赠河南开封市儿童联合运动会银质奖牌(李祥收藏)
冯玉祥,黄埔军校校务委员,民国时期西北军阀首领,中国国民革命军
陆军一级上将。冯玉祥行伍出身,酷爱武术,十分重视部队的体育训练。
 
北伐战争中,两党的黄埔师生主要集中在总司令部的直属团、队和各军所属各师,有的分散在各北伐军中担任基层连队的军事和政治骨干。由于北伐军多为黄埔在校师生,可谓“一群娃娃大战一方土霸”,在军事、政治、体能训练并重的校风、校训熏陶下,战斗力强,皆有大无畏的敢于牺牲革命精神,为中国的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
著名民国史专家唐德刚认为,没有黄埔军校就没有北伐,没有北伐就没有国民党的政权,没有国民党的政权,抗战期间中国就没有政府。黄埔军校诞生于中国的军阀时代,它的诞生统一了中国的革命军,打掉了军阀,开启了中国的一个新时代。
 
3.国民党黄埔生的抗日事迹与体育锻炼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人在与日军的对战中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平均7—8位中国军人才能击败一个日本侵略者,这背后除了武器装备的落后,军队整体的作战水平和身体素质也存在差距。为了提升作战能力,国民党许多军官都加强了士兵的体育锻炼,并经常组织体育比赛。一些军官甚至以个人名义赞助体育比赛,以激励士兵们提升体能和战斗精神。
 
1940年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国庆纪念运动大会射击奖牌(李祥收藏)
抗战前,国民政府管辖的军队体育开展是否良好主要取决于各部队长官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开始注意军队体育和训练的统一指导。1938年,国民党政府军委会设立体育科,在中央训练团开办军事体育干部训练班。1947年,国民党陆军司令部设立体育处,海军、空军等也都设立主管体育的部门。
 
“武术救国”陆军七十六师武术队第一期证章(李祥收藏)
抗日战争期间,黄埔军校的校友们携手并肩,国共两党官兵战斗浴血奋战取得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伟大胜利。由于当时黄埔生很年轻,日本的军团长年纪比较大,这群青年人用自己的胆识、能力和牺牲、以及牺牲精神,抵挡并战胜了那群邪恶的老头子的进攻。
 
李宗仁、白崇禧赠1933年广东全省第十二次运动大会银质纪念章(李祥收藏)
 
李宗仁,著名爱国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台儿庄战役总指挥,黄埔军校南宁分校总负责人,李宗仁天性好动,年幼时积极参加体育活动,还曾在广西省立模范小学担任体育教员。白崇禧,绰号“小诸葛”,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曾在黄埔军校担任校务委员。
 
民国时期第五战区抗敌随县义勇国术总队毕业证章(李祥收藏)
中国远征军出征缅甸的战役中,国军统帅杜聿明作为黄埔一期出身,展现了出色的指挥能力。在同古战役中,毕业于黄埔军校三期的国军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壮烈殉国,年仅38岁。他留下了“现在孤军奋战,决心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反攻反攻!祖国万岁!”的遗言。电影《八佰》所展示的淞沪会战尾声阶段,黄埔四期生谢晋元率领的约414人的加强营,在孤立无援、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依然坚守四行仓库阵地,进行了殊死抵抗。
 
余司令程万杯排篮球冠军奖杯印有刻有“强身建国”字样(李祥收藏)
 
余程万先后毕业于黄埔军校一期和国立中山大学,在校期间曾对同学们说:“大丈夫若要报国,非学习军旅之事不可”。抗战爆发后,常德会战中孤军奋战,57师8529名战斗兵最终仅剩321人存活,而余程万部则因其出色的表现,赢得了“虎贲军”的美誉。
衡阳保卫战中,黄埔三期生方先觉将军带领衡阳守军坚守47天,最终成为中国抗战史上敌我双方伤亡最多、中国军队正面交战时间最长的城市攻防战。台儿庄战役中,李宗仁指挥各路“杂牌军”同仇敌忾,中国军民以血肉之躯顽强抵抗,给日寇沉重打击。在抗日战争的最后一次大会战——湘西会战中,黄埔毕业的王耀武担任总指挥,参战的国军将领大多出身于黄埔系,这次会战彻底打掉了日军的自信,日军再也不敢发动大型会战。
 
1941年湖南省第十五届全省运动会奖牌 薛岳赠(李祥收藏)
 
抗日战争期间,薛岳歼敌数十万,成为抗战期间消灭日军最多的抗日将领之一。1907年,年仅11岁的薛岳考入了黄埔陆军小学学习。后来,他主持了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长沙分校,深度参与了黄埔军事教育,并重视干部战时化训练。在军事教育中,薛岳对攻击战术和体育训练都给予了很高的重视。
 
 
九一八事变后,为培养保家卫国的空军人才,杭州笕桥蚕校被扩建为中央航空学校。中国近代体育之父张伯苓的儿子张锡祜爱好体育,身体素质优良,投军报国,考入中央航校第三期,毕业后任空军第八大队第三十中队队员,开始与日军在空中激战。淞沪战役中,张锡祜奉命由江西吉安飞赴南京对日作战时,张锡祜壮烈殉国,年仅27岁。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后,空军几乎全军覆没,而空军飞行员多为经过严格体育训练的“富家子弟”,面对日本侵略,毅然决然血洒长空。
 
1948年空军一届运动会奖牌(李祥收藏)
 
4.共产党人的黄埔精神:锻炼身体 好打日本
黄埔军校的军事体育思想融合了我国传统社会军事文化的精髓,如尚武、勇敢、团结、服从、兼容等品质,同时也积极采纳了近代西方体育和苏联军事体育的教育原则和训练方法。其训练内容丰富多样,包括集合、跑步、跳马、双杠、单杠、爬高、过天桥、拳术、刺杀、射击等。通过严格的体育训练,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学员们的身体素质,还磨练了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铸有五星、镰刀、锤子图案的中国工农红军生铁手雷(李祥收藏)
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农红军和苏区人民将没有充填炸药的生铁手雷作为投掷训练和比赛的器具。
1936年,坚持在敌后抗战的中国共产党仿效黄埔军校,在陕甘革命根据地瓦窑堡创立了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简称“抗大”),首任校长为黄埔军校四期生林彪,同样黄埔出身的徐向前后来担任代校长。抗大的学科设置、教学方案、体育军事等方面参考了黄埔军校。毛泽东曾高度评价黄埔军校,称赞其是共产党军事启蒙的摇篮,并强调抗大要继承黄埔精神,完成黄埔未竟的事业。抗大作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军校,在学生培养上,也坚持体育与军事相结合的思想,注重学生的体能建设和实操技能,为抗日战争乃至解放战争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新中国成立后,抗大迁入北京,发展成为今天的国防大学。
 
 1945年延安体育运动大会铜珐琅纪念章(李祥收藏)
 
 1945年8月20日至9月21日,陕甘宁边区青联会在延安举行“九一”运动会,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出任大会会长。比赛项目有篮球、排球、军事等。
在抗日战争中,许多来自黄埔军校的共产党人发挥了关键作用。如平型关大捷的八路军115师师长林彪和副师长聂荣臻,都是来自黄埔的学生。被誉为“黄埔三杰”的陈赓大将,抗战期间任八路军第129师第386旅旅长,在抗日战争敌后根据地给日军造成巨大杀伤。陈赓自小参军,长跑、短炮都能和战斗、侦查有效结合起来,在黄埔军校早期就凭借一双飞毛腿在侦查和攻城上屡立战功。
毕业于黄埔军校六期的共产党员赵一曼,她在九一八事变后被党组织派往东北参加抗战,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委,在与日寇的斗争中于1936年8月被捕就义,展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英勇。1942年5月,日军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黄埔一期毕业生左权将军在指挥部队掩护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等机关突围转移时,不幸牺牲,年仅37岁。
 
1942年延安“九一”扩大运动会朱德在揭幕式上讲话老照片(李祥收藏)
1942年“九一”扩大运动会,于当年9月1日至7日在延安举行,这是抗战时期革命根据地最大的一次运动会。比赛项目有田径、篮球、排球、游泳、武装爬山、武装超越障碍、射击、掷手榴弹等。
 
受黄埔军校军事体育教学影响,延安时期,共产党十分重视红色体育的开展,并把体育与增强人民体质、保家卫国相结合。中共中央进驻延安不久,“陕甘宁边区体育运动委员会”成立,这为延安红色体育的开展奠定了组织基础。同年8月1日,“八一”抗战动员运动会在延安南门公共体育场举行了开幕式,大会上斧头镰刀旗和青天白日旗如“哥儿俩一样爬到了旗杆的尽头”,这是国共两党团结抗日共赴国难的象征。
毛泽东在开幕式上发表讲话,指出了这届运动会的深远意义:“我们这个运动大会,不仅是运动竞赛,而且要为抗战而动员起来。”1942年,毛泽东为延安首届体育界题词“锻炼体魄,好打日本”,明确指出了体育救国的目的。
 
5.解放战争黄埔同窗的战场较量
黄埔军校校为中国共产党培养了大量政治、军事干部,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重要贡献。十大元帅中,有五位—林彪、陈毅、聂荣臻、徐向前、叶剑英,曾是黄埔军校的教官或学生。十位大将里,罗瑞卿、许光达、陈赓三位是黄埔出身。至于共和国的57位上将,其中有8位与黄埔军校有着深厚的关系,他们是张宗逊、周士第、杨至成、宋时轮、陈伯钧、陈奇涵、郭天民、陈明仁。
 
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篮排球竞赛大会纪念章(李祥收藏)
有人说,解放战争就是黄埔军校的一场特殊的“考试”,全国的战场就是“考场”。在解放战争期间,国共双方的军队对决中,经常可以看到黄埔师兄弟的对决。在西北战场,刘戡被彭总斩于马下,胡宗南也没占到便宜;在中原和西南战场,赵锡田、黄维、廖耀湘成为刘伯承的阶下囚;在华东战场,被粟裕打败的李仙洲被俘,李默庵隐退,戴之奇、黄百韬自杀,邱清泉被击毙,杜聿明被俘;在东北战场,范汉杰、廖耀湘等黄埔一期名将,均败在林彪手下。
提起黄埔四期生林彪,有一个小故事。黄埔学生时代的林彪在一次跑步训练中晕倒了,成了全校唯一快步走的学生,但后来他不断加强训练,逐渐适应了这种马拉松式的早跑。后来他打仗、练兵擅长长途奔袭作战,飞夺泸定桥之战红一军团红四团一夜奔袭120公里,抗美援朝38军新兴里之战14小时跑了72.5公里。
在电影《大决战》之辽沈战役中,有一句经典台词,蒋介石调杜律明来东北督战,杜律明考虑到徐州方面战事,略有推诿。“你不会是惧怕林彪吧?你是一期的,林彪是四期的。”后来大势已去时,蒋介石曾说过,“林彪是黄埔最优秀的将军,因为他把他的学长和教官都打败了!”这位黄埔军校校长对学生之间的点评验证了“半部近代史,黄埔打黄埔 学弟打学长”的调侃。
 
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篮球比赛大会纪念章(李祥收藏)
笔者看来,黄埔军校的诞生有着非常浓重的政治色彩,随着政局的变化,当初的同窗变成了敌人,师生反目也成自然。师生们的枪口相对,是黄埔军校的悲哀,也算是历史的悲剧。尽管黄埔军校的同窗们因为阵营不同而成为对手,但这其实是信仰之间的战斗。在解放战争期间,许多国民党将领的黄埔生被俘虏后,被关押在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进行思想改造。革命胜利后,陈赓抽出时间专门去看望当年的“老同学”,开导他们积极接受改造,后来不少毕业于黄埔军校的国民党将领被特赦后,为新中国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5.黄埔军校同学会—天下黄埔是一家
1941年10月4日,黄埔同学会延安分会在毛泽东、朱德、贺龙等人的支持下,在延安中央军委总政部军人俱乐部召开了成立大会。黄埔人士叶剑英、徐向前、林彪、陶铸等延安百余名黄埔同学参加大会。大会选举徐向前担任会长,徐向前、林彪、左权、陈赓、罗瑞卿、陈宏谟、郭化若、陶铸、许光达、陈伯钧、宋时轮、吕文远、曾希圣、吴奚如等15人为理事。
 
五十年代贺龙元帅赠送给徐向前元帅的乒乓球台(李祥收藏)
 
新中国黄埔军校同学会于1984年6月16日—纪念母校60周年华诞之日成立。党和国家领导人李先念、徐向前、杨尚昆、习仲勋、乌兰夫、杨静仁等出席了大会。黄埔军校教授部主任叶剑英元帅、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和聂荣臻元帅为大会题词。德高望重的黄埔一期毕业生徐向前元帅担任首届会长,聂荣臻、许德珩为顾问,侯静如、郑洞国、宋希濂、李默庵为副会长,黄维、文强及黄埔第一批女学生、徐向前夫人黄杰为理事。
 
黄埔一期生、十大元帅,延安时期和新中国时期首任黄埔同学会会长的徐向前自用的哑铃(李祥收藏)
笔者有幸在多年前任军委“徐向前元帅文物整理办公室文物整理登记工作小组组长”也有幸获赠了相关“文物”。
1987年10月14日,台湾放宽了往来大陆的探亲政策。随后几天,徐向前以黄埔同学会会长的身份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谈话表示:“天下黄埔是一家”。这一表述不仅体现了对同胞的深厚情感,邀请黄埔校友前往大陆寻根祭祖、探亲访友。这样的行动和言论为两岸关系的进一步融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到了1988年,黄埔同学会的影响力覆盖了全国范围,这不仅增强了黄埔校友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也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笔者看来,虽然国民党和共产党的黄埔生因信仰不同而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但无可否认的是,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期间,这些来自黄埔军校的学生们为中国民主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今,黄埔军校同学会的成立更是将他们紧密地聚集在一起,体现了“天下黄埔是一家”。
国家最高领导人在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暨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40周年的贺信中表示,“黄埔军校同学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联系海内外黄埔同学及其亲属的爱国群众团体,成立以来始终秉持“发扬黄埔精神,联络同学感情,促进祖国统一,致力振兴中华”的宗旨,服务党和国家发展大局,为扩大两岸交流合作、反对“台独”分裂、推进祖国统一作出了积极贡献。”这也为新时代的黄埔精神奠定了基调,期待黄埔精神能够永存,继续激励着我们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结语
“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孙中山先生为黄埔军校所题的这幅对联在笔者看来,是那个时代对黄埔生“不图钱,不贪名,不要命,为国为民闹革命”的寄语。而黄埔学生们的表现也不负中山先生所望。
笔者十分敬仰黄埔所展现的坚定的信念、不屈的意志和为国家民族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现在如果随机抽取100位中国学生与100位日本学生进行搏斗,最终谁能获胜?恐怕结果不尽人意。少年强则国强,透过黄埔军校体育文物所蕴含的历史意义以及黄埔军校的军事体育思想,笔者呼吁现代社会应当重视青少年的体育锻炼,体育锻炼不仅有助于塑造他们强健的体魄,更能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心态,学会团结合作,懂得奉献与付出。这些品质,正是国家未来繁荣稳定的基石。
以上为笔者浅显观点,不足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沟通交流、洽谈联系:13310991088(同微信)
 

推荐新闻